首页 荣成 专题 旅游 人才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商家 手机版
新闻 新闻 市情 镇区 名企

荣成工匠|杨国友:变电站里的“主刀医生”

来源:掌上荣成 作者:荣成 人气: 发布时间:2017-09-04
摘要: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变电站就像人体的心脏一样重要,通过变电设备及母线等线路把电流输送到各个角落,才换来万家灯火。就是在这样重要的地方,有一个围绕心脏工作的群体,群体中有一位主刀医生,在检修一线摸爬滚打了37年,曾创造了变电站建设荣成速度。他,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变电站就像人体的“心脏”一样重要,通过变电设备及母线等线路把电流输送到各个角落,才换来万家灯火。就是在这样重要的地方,有一个围绕“心脏”工作的群体,群体中有一位“主刀医生”,在检修一线摸爬滚打了37年,曾创造了变电站建设“荣成速度”。他,就是荣获“威海工匠”称号的荣成市供电公司变电检修班班长杨国友。

 

“愣头青”打开“智慧之门”

 

今年55岁的杨国友,是荣成市俚岛镇杨家山村人,自1980年参加工作至今的37年里,主要参与全市变电站的安装、调试、维护检修工作。如今,杨国友负责全市38座变电站的维护检修工作。

一头不加任何修饰的寸发,黝黑的皮肤,再搭配着常挂在脸上的笑容以及厚厚的嘴唇,杨国友给人的第一印象敦厚朴实。初见杨国友,他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一问才得知,由于公司清晨来了一批急需的变电检修材料,杨国友接到通知后立即赶到现场对材料质量进行检查,经过几个小时的检查,确保这批变电检修材料没有问题后,杨国友这才来得及深吸一口气,用手背简单擦拭一下脸上流淌的汗水。

“刚入职时,正好赶上春检工作,当走进变电站的那一刻,我立即被站内种类各异的供电设备迷住了,并下定决心要把这些设备都弄清楚。”谈到初次上岗时的感受,杨国友记忆犹新。由于他从小就是个机械迷,家里大大小小的家用电器也都成了他的“试验品”,因此,一见到变电站内形形色色的“大家伙”时,杨国友就彻底地“爱”上了它们。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杨国友只要有时间,就会一头钻进科室旁边不大的学习室里,一遍遍不厌其烦地翻阅书籍来学习专业知识,慢慢打开变电检修这扇“智慧之门”。“当时条件有限,虽然基本资料都被我翻烂了,但仍在几个关键技术节点卡壳。于是,除了宿舍和现场,我师父的家就成了我最常去的地方。”为了彻底弄懂变电检修方面的几个关键技术问题,年轻时的杨国友一有时间就拿着纸笔,跑到师父家中请教问题。

据杨国友回忆,有一次师父被问烦了,就躲在家里任凭杨国友怎么敲门都不开。无奈之下,杨国友就趴在门口,将想问的问题通过门缝塞纸条的方式塞进师父家里,最后师父被他“愣头青”的精神感动了,为他开了门。就这样,凭着这股愣劲,杨国友仅仅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从一个变电“门外汉”成长为技术能手。

 

      “拼命三郎”创造“荣成奇迹”

 

2005年,蜊江110千伏变电站GIS组合电气改造,计划改造时长2个月。但考虑蜊江站是荣成市区主供电点,为避免给居民用电带来不便,公司要求工程在1个月内完工。但这一要求却遭到了当时设备供应商王经理的否定,他认为2个月的工程再快也要41天完工,要想1个月内完成,除非发生奇迹。但杨国友用行动告诉他,在工匠精神面前,一切皆有可能。

为了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改造工作,杨国友常年积累的变电专业知识派上了用场。在小组会议中,他提出分段同步施工、“白加黑”赶工期的施工方案,通过在每天分时分片为辖区居民供电,最大限度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电的基础上,同时将工程分成4个部分,由各专业组按照同步安装、一次性合龙的方式开展施工。

计划是完美的,但实施的过程却异常艰苦。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杨国友和他的班组每天早上5时入场、次日凌晨1时收工,甚至经常一熬一个通宵,大家闷在三十几度的室内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厚重的工作服裹在身上,每天全身都会被汗水湿透,有的人身上甚至捂出了痱子。但是,没有一个人喊累叫苦。最终,杨国友和他的团队用了20天完成了这项当时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验收当天,到现场检验的设备供应商王经理惊讶地说:“你们这个安装速度简直是全国首例啊,而且安装质量不打折扣,简直是奇迹!”而杨国友却笑而不语,因为他知道,在这个“奇迹”背后,自己和工友们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水。

如今,杨国友被班里工友亲切地称为“老大哥”,人到中年的他工作起来的拼劲儿依然不减当年。不久前,这位“老大哥”生病了,虽然医生和工友们反复嘱咐他要多卧床休息,可杨国友却放心不下手头未完成的工作,于是他悄悄提前出了院,一出院就直奔工作现场。“当时我正在现场检修,老远看到杨师傅过来,猛地揉了揉自己的眼睛,还以为是自己看错了。”一名班组成员记忆犹新。而杨国友的出现极大地鼓舞了班组其他成员,使整支队伍士气更加高昂。

 

“工匠精神”代代相传

 

除了有着干起活来“不要命”的拼劲儿,针对工作中遇到的一些技术问题,杨国友勤于思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工友和徒弟们。

据杨国友的工友介绍,平日里杨师傅为人十分和蔼可亲,但是在工作上却是一丝不苟、严肃认真、毫不懈怠。对于工作中出现的捆绑固定绝缘杆耗时长的问题,杨国友带头成立了“红箭”QC小组,并担任组长。“那个时候我每天晚上都‘泡’在资料堆里,每天早上一睁开眼,脑海里就会浮现出昨天晚上没想完的问题,要是想不出好的解决办法,我就吃不好饭、睡不好觉。”杨国友说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杨国友的带领下,“红箭”小组成员运用关联图法列举出人员培训不足、无捆绑说明、绝缘杆过重、绝缘杆过长、无底座固定、捆绑固定绝缘杆固定点单一等可能原因,并最终总结出绝缘杆过长、无底座固定、捆绑固定绝缘杆固定点单一这三项主要原因。随后,杨国友又组织小组成员对这三项要因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并制定出相应对策。经过一系列的探索与试验之后,历时8个月的时间,他们最终研制出了吸附式绝缘试验支架,该项成果获得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二等奖。

拥有一身技能的杨国友,在不断提升自我能力的同时,还甘为人梯,积极为新员工成长成才搭建平台。他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从职业道德、专业技术、学习方向等方面,肩负起带徒弟的责任,为徒弟“授业解惑”,将“工匠精神”灌输到每位徒弟心中。

“我清楚地记得自己带过的每一个徒弟,由衷地希望他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热爱自己的工作并在各自的职业道路上能够有所建树。”杨国友诚恳地说。在37年的职业生涯中,杨国友带过的徒弟已经超过了100人,有力地促进了公司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持续稳定发展。2016年,他被荣成市总工会授予“名师带高徒”荣誉称号。

 

记者感言:

“玉不琢,不成器”。杨国友37年如一日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持之以恒,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荣成市供电公司的技术“大拿”,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工匠精神”的实质与内涵,同时也在自己热爱的工作岗位上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责任编辑:荣成
首页 | 荣成 | 专题 | 旅游 | 人才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商家

Airc.cn鲁ICP备19021707号-2 Airc.net.cn ICP证:鲁ICP备09065580号 技术支持:平台技术由风云软件开发有限公司提供

电脑版 | 移动版鲁公网安备 37108202000325号 图片均来源网络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立即删除。电话:0631-3882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