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一条条平坦的水泥路望去,整齐的村居掩映在绿树鲜花丛中,农家小院里,儿童嬉笑打闹,老年人闲唠家常,街坊邻居笑靥如花。
走在南于家村,仿佛置身于一个美丽的公园,随处都会见到绿化植物。然而曾经的南于家村可并不是这幅模样,甚至可以用“脏乱差”来形容,近几年,村委领导加大环境的整治力度,村民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全村共同打造一个美丽乡村。
村子里有两名保洁员,73岁的于文孟和72岁的于文茂。村民们说:“要是没有他们俩的工作,我们可能也不会将环境卫生维持得这么好。每天天不亮就开始工作了,进村的大路每天都要扫两遍才行”。驱使于文孟和于文茂每天辛苦工作的是强烈的责任感和对自己生活的村庄的热爱。
提到南于家村,不得不说的是开挖水库这一项惠民工程。曾经的“吃水难”问题,伴随着水库的建成得到了解决。不管是日常生活使用还是庄稼用水,村民都再也不用靠天吃饭。南于家村还在村里建设了三个方塘用于实现农业滴灌全覆盖。今年遇上旱年,但是南于家村的庄稼长势喜人,这都是归功于滴灌的覆盖。“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南于家村从村民的角度出发,做暖心窝子的事情,让村民无后顾之忧。
南于家村去年成立了苗圃种植合作社和海水养殖合作社。苗圃种植合作社中育有银杏、国槐、玉兰、虎皮松等十几种品种,许多都是高价木种。合作社租用村民土地,村民可以赚到可观的收入。海水养殖合作社养殖的有海参、梭子蟹、虾等海产品。两个合作社里的工人都是南于家村的贫困户,苗圃种植合作社每人每天工钱80元,海水养殖合作社每人每天工钱120元。每个合作社都有二十左右名工人,为帮助村里解决贫困户问题做出贡献。
“合作社+贫困户”抱团致富,这一做法为贫困户增强了自主脱贫与避免返贫的能力,让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获得“真金白银”。“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充分发挥了合作社的带动作用,把贫困户聚在合作社,为贫困户强底子、找路子、挣票子,由“输血扶贫”向“造血扶贫”转变,助推贫困户尽快脱贫,直至走上了致富路。 张水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