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啊小儿郎啊,背着书包上学堂。”孩子们前不久刚迎来开学季,他们迈入崭新的学堂求得新知。迎着凉爽宜人的秋风,走在环境优美的校园,坐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那一张张幸福的笑脸在“荣成蓝”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灿烂。 ![]()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近年来,荣成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办优质公平的教育,用实际行动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盼,让每一名适龄儿童都能接受教育,让孩子们在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共享优质教育,让孩子们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和实现梦想的机会。
硬环境——大手笔高标准 在新建的荣成市第一中学校区,一幢幢“哈佛红”似的教学楼拔地而起,工人们正在教室里进行设备安装和测试。不久,这里将正式投入使用,成为2000多名学生的学习乐园。
新一中鸟瞰图。
“新校区与老校区相比有明显的不同,建有艺术楼、科技实验楼、体育馆、体育场等,而且所有设施设备均按照一流标准配备。尤其是科技实验楼,我们打造了高端实验室,基本实现了与大学学科接轨的目标,能够给学生带来更高端的实验和学习体验。”荣成市第一中学副校长叶鹏介绍。硬件的上档升级不仅体现在教学设施上,学生的生活住宿条件也明显改善。住宿楼层洗刷间全部配备热水,可实现校内淋浴,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更好地放松身心、轻松生活。 新一中总投资4.3亿元,可容纳80个班、4000名学生。此次即将投入使用的一期工程,可容纳2400名学生。这项工程是荣成市科学调整教育布局的力证。 教育环境就是发展环境。近年来,荣成市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着力调整教育布局。自2015年起,先后投入9.1亿元新建二中、一中、实验小学等一批高标准学校,实施校舍标准化改造及抗震加固项目27项,新建学前园舍21所,全市新增校舍面积27万平方米、班级216个、学位1.02万个,在全省率先完成解决“大班额”任务。大规划、大投入、大建设之下,全市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提升。荣成市解决“大班额”问题的经验做法得到省级和威海市级的肯定。
实验小学新址。
软实力——多流动重学习 9月1日,开学第一天。对于蜊江小学原教导副主任张华来说,这一天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作为威海市教学能手,她在去年乡村特级教师招聘中脱颖而出,被分配到好运角小学,负责3个班的英语教学并兼任班主任。“英语学科是我校的薄弱学科。张华老师的加入,为我们的学科教学注入了新活力。”对于张华的到来,好运角小学校长刘军波十分高兴。 农村师资力量薄弱是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短板。围绕补短板,去年9月,荣成市出台了《荣成市农村学校特级教师管理办法》,面向全市公开竞聘10名农村学校特级教师。这些特级教师成立了自己的导师工作室,通过开放课堂、听课、评课、示范课、专题讲座、带徒等形式,发挥引领作用,培养指导青年教师。荣成市还积极推进“县管校聘”人事机制改革,坚持开展干部教师交流轮岗,多措并举,推动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化。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合理调配师资力量的同时,荣成市还大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利用去年增设的教师发展专项培训资金,启动了“领雁计划、领航计划、精英计划、耕耘计划、青蓝计划、优先计划”“六大培训工程”,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为受训者订制培训“套餐”。今年,荣成市已举办6次教育大讲堂,参训3200多人次,组织各类培训活动32批次,参训6000多人次。
素质教育——身强壮心健康 前段时间“环渤海校园足球烛光行动”启动仪式在荣成市蜊江小学举行。活动邀请教育部校园足球专家委员会委员、央视著名足球评论员张路做主题讲座。整场讲座气氛热烈,学生们踊跃提问、积极发言。
这样的活动,在荣成市中小学早已屡见不鲜。 近年来,围绕推进素质教育、提升教育内涵,荣成市深入实施体卫艺三年行动计划,积极开展“足球进校园、游泳进校园、帆船进校园”活动,强化五大体育赛事,以活动促成长,以赛事促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仅今年上半年,荣成市学生共夺得16个体育赛事冠军,17件作品获省级科技奖。 全面发展,心理问题也不可轻视。今年,荣成市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民生工程,制定了《荣成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意见》,实施“十百千”心理健康教师成长计划,自主研发心理辅导课程,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学习心理辅导工作。在每学期初,全市中小学校利用专业心理软件进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强化早期预防。不仅如此,教育系统还面向社会与家庭,通过专题讲座、热线电话和网络咨询等方式,引导家长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协助其解决孩子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形成家校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