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荣成 专题 旅游 人才 汽车 房产 图片 视频 商家 手机版
新闻 新闻 市情 镇区 名企

我骄傲,我是荣成兵 | 郭普远:岁月不暗旧战袍

来源:掌上荣成 作者:荣成 人气: 发布时间:2017-09-08
摘要:2007年4月,济南军区招待所。抗战时期山东卫生学校的老同学们相聚一处,忆往事,叙旧情,谈养生。气氛高涨时,他们唱抗日歌曲,扭大秧歌,让人难以相信他们的平均年龄超过80岁。会场横幅上写着:欢迎抗日老战士回家! 他们是战士,也是医生。战争年代,他们
 
 

2007年4月,济南军区招待所。抗战时期山东卫生学校的老同学们相聚一处,忆往事,叙旧情,谈养生。气氛高涨时,他们唱抗日歌曲,扭大秧歌,让人难以相信他们的平均年龄超过80岁。会场横幅上写着:“欢迎抗日老战士回家!” 

他们是战士,也是医生。战争年代,他们穿梭于战火硝烟中,抢救伤员;和平时期,他们在各条医疗战线忘我付出,是国内医学事业的奠定人和开拓者。这其中,就有本文的主人公——郭普远。

郭普远,荣成人,中南海原保健医生、北京医院党委原书记兼任卫生部老年医学研究所所长。他也是荣成籍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先生的侄子。

2017年初秋的一天,“我骄傲,我是荣成兵”采访组走进郭老家中,同时也走进了他丰富多彩的人生。

 

郭普远近照。

 

 

战地黄花分外香

 
 
 

夜穿敌人封锁线,乘木船进军东北,17岁少年开始了革命之旅。长白山下,鸭绿江畔,留下了他青春的身影。

 

 

郭普远生于1928年,滕家镇西滩郭家村人。1942年春,日军来到西滩郭家村进行大扫荡,枪杀了郭普远的体育老师和两名同学,以及该村村长和一位村民。一位中年男子藏身在地洞里,也被他们拉出来,用枪托把头砸碎。日寇的暴行激发了郭普远抗日救国的大志。不久,他加入了“抗日救国儿童团”并任团长。

1945年,根据抗日战争发展形势需要,山东军区决定在胶东根据地各中学招收400多名中学生进入山东军区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在荣成县师范学校读书的郭普远响应号召,报名参加了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5年4月12日, 400多名有理想有抱负的学生兵在胶东军区特务连护送下,前往山东军区所在地莒县集结。5月上旬,他们接近敌人的第一道防线“胶济铁路”(由青岛经胶县至济南)。这些学生兵在夜幕的掩护下,一个拉着一个往前跑。一看日本鬼子的探照灯射来,他们就赶紧趴在地上,顺便摸摸铁轨。“铁路是什么样子?”“两道杠。”“火车怎样在上面跑?”“沿着沟跑。”“你说的不对,是在铁杆上滚动。”第一次见到火车轨道的少年们小声争论着,好奇替代了恐惧。

1945年5月中旬,这400多名学生兵到达山东省莒县。按照山东军区安排,其中300多人学习军事、政治,100人学医。郭普远被分派在山东卫生学校学习医学。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1945年10月,山东卫生学校的50名学生随山东军区司令员罗荣桓进军东北,另50名学生留在山东继续战斗。

经过10多天的海上颠簸,山东卫生学校师生到达东北,在辽宁省丹东市庄河登陆。他们在当地扩大招生50余人,继续教学。不久,这些学生兵临时离校,到各野战医院参加医疗救护工作。

1947年,郭普远等人返校学习,并随军迁到长白山南麓的长白县。东北的冬天极为寒冷,初到长白县时,郭普远和另两位战友睡在一间没有门窗的日式小房的地下,夜来北风呼啸,雪花飘在他们脸上,冰冷刺骨。但是,革命青年的乐观主义精神丝毫未因条件艰苦而受影响。他们照样上课,照样扭秧歌、演活报剧,因为他们坚信,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人民。

 

 

郭普远(后排右一)和战友合影。

 

行医路上写春秋

 
 
 

他是中南海保健医生,是北京医院内科专家,随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第26届大会。他近距离感受了领袖们的风采,也见证了历史上辉煌的时刻。

 

 

此后,郭普远辗转来到中国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医学基础。

1954年3月1日,郭普远从哈尔滨医科大学毕业后,带着卫生部的指令,走进中南海,负责邓子恢副总理的保健工作。

刚进中南海,郭普远难免有些紧张。当他看到身着中山装、满面笑容的邓子恢副总理时,紧张的情绪一扫而空。邓子恢患有轻度糖尿病和慢性腰痛病。作为他的保健医生,郭普远一方面合理治疗这两种疾病,另一方面预防中老年常见病的发生。对郭普远医疗保健方面的建议,邓子恢总是虚心接受。盛夏炎热,邓子恢喜欢住在地下室取凉,但地下室潮湿,会加剧他的腰痛。听到郭普远“不住地下室”的建议后,邓子恢爽快地说:“好,我明天就上去。”治疗糖尿病,控制饮食很重要。郭普远经常劝邓子恢吃饭时“少吃甜的”,邓子恢总是会意地笑笑,意思是说:“我知道了,我会注意的。”郭普远认真细致的作风赢得邓子恢副总理及其一家人的尊重。在郭普远担任中南海保健医生的三年时间里,邓子恢四次陪郭普远全家一起吃饭,虽然只是吃些家常便饭,却体现了国家领导人对身边工作人员的关怀。

因工作上的便利,郭普远近距离感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风采。

中南海保健处正门斜对着瀛台桥北头,保健处东边是毛泽东主席接待国宾和从事重大国事活动的勤政殿。1954年秋天,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在勤政殿前乘凉,郭普远和其他一些保健医生在瀛台桥头对面的岸上闲聊,实际是在看领袖们的风采。虽然有百米的距离,听不见领袖们说些什么,但是他们都兴奋不已。

1957年,毛主席提出中南海保健医生一律要到医院从事临床工作。根据这一指示,郭普远等人被分配到协同、同仁、上海等各大医院。郭普远于1957年7月来到中苏友好医院,参加卫生部举办的“全国内科医师进修班”。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后,于1958年12月来到北京医院从事内科工作。

1971年10月25日晚(北京时间10月26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第2758号决议,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应联合国秘书长吴丹邀请,中国派代表团出席联合国第26届大会,郭普远以医生身份随团前往。11月9日,首都机场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周恩来总理与代表团成员以及随行工作人员一一握手。

中国代表团全体成员入住纽约罗斯福饭店14层,郭普远每晚都背着药箱子挨户敲门,问是否需要测血压和提供其它医疗服务,尽管得到的回答都是“不需要”,但他丝毫没有因此而懈怠。

 

1971年11月9日,周恩来总理为出席26届联大代表团送行时与郭普远握手。

 

 

总是真情说不尽

 
 
 

对郭永怀、李佩夫妇,他极尽晚辈之道。受其影响,他的女儿、女婿用心照顾李佩、郭芹母女。一分真情,一分安慰。

 

 

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生于1909年,比郭普远大19岁。论辈分,郭普远是郭永怀的侄子。

2016年10月16日,郭永怀事迹陈列馆正式开馆,郭普远出席开馆仪式。在接受《荣成时讯》记者采访时,他满怀深情地谈起了与怀叔(郭普远对郭永怀的惯用称呼)的交往经历。

“1937年,抗战爆发后,怀叔回到家乡教书,那也是我第一次见到他。当时,他穿了件灰色的长袍,跟在别人身后,说话很少。那一年,我9岁。”

“1957年,在中科院力学研究所,我第二次见到怀叔。怀叔回国后,由于工作非常忙,没有时间回家乡探望,我便向他介绍了家乡这些年的变化,他也和我谈了在美国的经历。科技报国是他一生的理想,他也将此付诸工作中。”

其实,郭普远和郭永怀两家人一直保持着亲密的联系。 

郭普远担任中南海保健医生后,与家人相处时间很少,每个春节都没有在家过。但是,听说郭永怀回国的消息,他专程去看望郭永怀。第二年春天,在郭永怀的提议下,两家人相聚在北京市展览馆西餐厅,一起吃了西餐。郭永怀工作忙碌,郭普远经常替其买药,寄给郭永怀的亲属。

1968年,正在兰州出差的郭普远接到北京医院的紧急电话:“你叔叔郭永怀因飞机失事牺牲,你火速回京。”第二天清晨,他抑制内心的悲痛,乘坐军用飞机回到北京,赶赴解放军总医院。他的婶婶李佩教授已在那里,悲痛不已。

郭永怀追悼会时,郭永怀、李佩的独生女郭芹抱着骨灰盒,郭普远抱着郭永怀遗像,缓缓走在了送葬队伍的最前面。“怀叔离开我们48年了。这48年,我对他的怀念从未改变。”2016年10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郭普远动情地说道。

郭普远始终关心李佩教授一家。郭永怀牺牲后,他坚持给“怀婶”写信。郭芹病重期间,郭普远的女儿、女婿一直陪护着郭芹。郭芹去世后,他们又为其送终。他们经常看望李佩教授,嘘寒问暖。他们的关爱,给李佩教授以很大的慰藉。

17岁踏上革命道路,从齐鲁大地到长白山,从哈尔滨到北京,从中南海到北京医院,郭普远始终把党和人民的需要当成自己的第一选择,不忘初心,踏实走好每一步。离休后,他依然在老年保健战线散发着光和热。这种无私奉献精神,和对祖国、对战友、对亲人的真情,值得后人景仰和学习。


责任编辑:荣成
首页 | 荣成 | 专题 | 旅游 | 人才 | 汽车 | 房产 | 图片 | 视频 | 商家

Airc.cn鲁ICP备19021707号-2 Airc.net.cn ICP证:鲁ICP备09065580号 技术支持:平台技术由风云软件开发有限公司提供

电脑版 | 移动版鲁公网安备 37108202000325号 图片均来源网络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立即删除。电话:0631-3882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