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抬头望碧霄,喜鹊双双拱鹊桥。 明天又是七夕(乡间习惯称“七月七”),熟知这个节日历史与文化的人们都知道,这个日子既拥有浪漫,也拥有美食。至今,七月七烙巧花,已成为人们最温馨的记忆,因为于这一年一度的美食中,永远充盈着温暖、甜蜜的“妈妈的味道”。
曾经 “半稀半干,吃饱就行”的年代,孩子们最盼望的是过节,吃完五月端午的蛋,就开始念叨着“六月六,看谷秀;七月七(七夕),看谷米”的谚语,那时的天真,根本就没有用在物候与生产上,盼的是能在六月六吃上包子,七月七吃上麦子白面烙制的巧花,之于孩童而言,只有七月七才是名副其实的“美食嘉年华”, 因为七月七的美好,不仅是仰望苍穹中那一条神秘的银河和牛郎织女星座;七月七的诱人处,还在于从各家各户飘出来的烙饼香,在于小孩子脖子上挂着的,长长的,一串串也有称“巧花”的面食。 据说,这种美食,跟牛郎织女相会的传说有关。老一辈传说牛郎与织女相会,牛郎领着两个孩子上天宫,路途中要吃饭,巧花耐放,夏天也不容易坏,孩子走的时候给孩子戴着路上吃。
山东荣成的七月七,女人是绝对的主角,是其施展自己的才华和巧艺的最好的时机,因为七月七也叫“乞巧节”,一个女人是否心灵手巧,就看她过七月七时的手上营生。 七月七的早上,喝过长寿面之后,妇女们一般都开始发面。在没酵母的年代里,妇女们用温开水少许,取一个用生玉米面与老面混和发酵后握成团的引子,在温开水中捏碎,加适量的面粉搅拌成稀糊状。随后与面粉、糖、鸡蛋充分混搅和成巧花面。 和好的巧花面,再发酵一会儿,面开了以后,经过一段揉面,就可以用“巧花模子”磕巧花了。 “巧花模子”,是一种木质的模具,形形色色的花草动物图案,有鸡有猴,有鱼有蝉,有莲蓬,有树叶,有小篓。有的是单模,有的两三种一组,最多的有六种。花模精致,惟妙惟肖,全在于一个巧字。
在几十年前,这些都是家庭妇女眼里的“宝贝”。 好的模具材质一般用梨木为原料。梨木质地软、丝缕细、发艮、不易开裂,且梨木味道纯净,是刻制花模的最佳材料。雕刻时,刻刀会顺着丝走,绝不拖泥带水,刻出的图案清晰美观、立体感强。 这种模具,是一辈一辈传下来,很古老。到现在使用的,大都在30年以上,最老应有百年历史,就是那种酱红色包浆的老花模。 利用这些模具制作出来的“巧花”小巧精致,且每一种造型都被人们赋予了不同的寓意,如年年有余等。
那时,一般人家只有一两个常用的巧花模子。到了七月七,主妇们就会打发孩子到有的人家借,有巧花模子的人家,常常连门关不上,张家打发孩子来借走了,李家再来借,王家又来借,邻邻居居都赶空插档,打发孩子借巧花模子磕巧花,小孩子巴望着不久就能吃到香甜的巧花,腿跑得比任何时候都勤快。 把揉好的面团,放在花模里,双手用力地将面团摁进模具里,瞬时间,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面团小动物就会出现在你的面前:金鱼、小兔、蝴蝶、小鸟、荷叶、荷花、莲子、玫瑰…….各式各样的图案真的是应有尽有!当然了,这些东西是特意为孩子们准备的。面团的制做工艺比较简单,但是烙制的过程却是特别复杂。因为那些小东西,是禁不住大火烘烤的,但火力太小,又唯恐烙不熟,所以对烧火的技术要求特别高。通常在烙制火烧和巧花时,以烧麦秸为主。因为它的火力持续的时间短,有时在一瞬间,能够产生一定的火力,被推崇为烙制火烧和巧花最佳的燃料。
那时,女人们忍受着猫着腰、长时间在锅上烙制火烧和巧花的闷热,换来了一家老小的笑逐颜开悦。主妇把烙出来的巧花,分给孩子,每人一份,孩子们自己找来针和红线,各人穿各人的巧花,有的孩子不事张扬,把自己的巧花挂在墙壁上,天天看,直看到巧花硬得像石头时,才舍得吃掉,而有的孩子却把串起来的巧花挂脖子上,一溜烟就跑到了大街上了。大街上,脖子上挂一串巧花的孩子,越来越多,他们相互欣赏对方的巧花,还交换着吃。 在大街上乘凉的父辈、爷辈们,看着满街乱跑的孩子,瞧着一个个脖子上乱晃荡的巧花串,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它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制作“巧花”,作为胶东“七夕”习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被人们普遍接受。传说在“七夕”这天吃“巧花”可以使人变得既聪明又灵巧。制作“巧花”成了民间妇女的一个必修课。 那个夏夜,天空有星子闪烁,银河横渡,还有在葡萄架下听老人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纤云弄巧,飞星穿恨,银河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应该传承的都是文化的精髓……因为: 七夕,是我们的; 七夕,是中国的!
小链接,七月七烙巧花的DIY
发酵粉倒在碗中,加温水稀释。面粉里加鸡蛋,加奶粉,加白糖。把稀释的发酵粉溶液倒进面粉里,用筷子搅拌,到出现面絮,还有少量的干面粉时,用手,和成面团,一边和,一边清理盆,手,直到面光,盆光,手光。
盛放面团的盆整个覆盖保鲜膜,隔绝空气,发面。
面团涨发原体积的两倍大,用手指在中间部位戳洞,面团没有整体塌陷,面发的正好。假如戳洞后,面团整体塌陷,就是面发过了,做出的面食会发酸,应对方法就是往面团里揉进1到2克的碱面,碱面一定要揉开,揉均匀。
案板上撒干面粉,把面团移到案板上,揉搓排气。面,揉搓的时间越长,越好吃,假如没有鸡蛋的情况下,面会越来越白,也会越来越筋道。
做巧果,是要有模具的。一般造型,花,鸟,鱼,虫,桃子,葫芦,锁,猴子,大抵这些。小时候家里的模具都是手艺工匠凭精湛技艺,手工雕刻出来的。而今的模具都是大批量,机械化,美感差了好多。也没办法,这就是所谓的当下,快节奏的生活,快节奏的一代呀。
取一块面,揉成一面光滑的,面团光滑的朝向模具里面,在外面用手指按压,不要压过模具边缘,应该往面团中间聚拢,聚拢的过多的,也就是面团大小不合适的,可掐掉多余的部分,基本保持持平,高一点儿也可以,反扣模具,用力磕出来,这就是巧果的雏形了。
烤盘铺一层油纸,把巧果摆放在烤盘上,彼此留有空隙。烤箱上下火180度,10分钟,就做好了。也可以选择用平锅烙,火一定要小,一定要有耐心,勤翻,千万不能离人了,取出,晾凉,用透气的小篮子装好,愿意穿线的,用红线串起来,就可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