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穷不是没钱, 而是没有能力付出。”
——沈芯菱
01
真正能给你快乐的,是你内心深处的东西。 如果家庭没有发生变故, 沈芯菱本可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在她出生前,父母白手起家, 开设了一家小型代工厂, 凭着良好的经营声誉, 生意已经做得有声有色。 岂料,八十年代中期,汇率升值, 许多产业卷款而逃,工厂负债累累。 庞大的债务如阴云般压来时, 父亲对母亲说:“宁可断其骨,不可昧其心。” 两人毅然变卖家产,不欠人家半毛钱。 1989年,沈芯菱出生的时候, 家里只能靠摆地摊维持生计。
还不到3岁, 沈芯菱就跟着父母卖货谋生, 挤在破旧的小货车上东奔西走。 清晨的早市、嘈杂的黄昏市场、疲倦的夜市, 别的孩子无忧无虑地去幼儿园时, 她得帮父母忙碌到深夜。 每逢梅雨季节,有一餐没一餐, 馒头配开水是常有的日子。 父母是小学文化,给不了学前教育, 只能教她认车窗外招牌上的字。 直到沈芯菱念小学,父母才租了间铁皮屋, 冬冷夏热的屋子,大雨一来就滴答漏水, 全家人蜗居在5坪的狭小空间里, 一张小小的棋盘桌,是书桌、餐桌, 也成了生活的试炼场。
幼年的沈芯菱
家里虽然没什么钱, 但母亲言传身教给女儿的, 不是痛苦、自卑和抱怨。 6岁那年,母亲给她讲了个故事: “一天,国王生了病,找到医生, 医生说,你去找个快乐的人, 穿上他的鞋子,你的病就好了。 宰相四处派人搜寻,找了许多人, 发现他们过得其实并不快乐。 就在束手无策时,宰相经过农田, 发现老农夫唱着歌、种着田, 赶忙跑去问农夫是不是快乐, 农夫点点头。宰相便要他的鞋, 可是农夫低头看看自己的脚说, 我根本没有鞋子,拿什么给你呢?”
当时,沈芯菱似懂非懂, 日后回想,母亲是想告诉她: 外在的物质都是很短暂的, 真正能给你提供持久快乐的, 是你内心深处住着的东西。 如果一个人内心是个无底洞, 全凭速朽的外物去填充, 那么永远也不会感到满足, 相反,如果能从心中汲取快乐, 这样的快乐就取之不尽。
02
爱,就是从别人身上看到自己的责任。 沈芯菱永远忘不了的, 是5岁那年发生的一件事。 快过年的时候,她跟着父母, 在北港朝天宫前卖氢气球。 午饭的时间早就已经过去, 闻到周围小贩卖的大饼的香味, 饥肠辘辘的小芯菱突然走了神, 不小心松开手,一大把气球飞走, 她一个也没抓到,吓得快要哭了。 几颗气球对一般家庭没什么, 却关乎着她和父母的温饱。
这时,对面的母亲看到, 大步跑到沈芯菱面前。 她以为母亲会狠狠责备自己, 母亲却弯腰将她抱在怀中: “没事没事,丢了就丢了。” 随后,母亲带着她入庙拜神, 只见母亲双手合十,向神祈祷道: “上天若能给我们一条生路, 赏口温饱,我们必定教孩子以爱待人。”
起初,沈芯菱不明白母亲用意, 不是应该保佑我们全家财源滚滚吗? 直到有一天,沈芯菱独自守着摊位, 有个叔叔买饮料时,给了一堆零钱, 结果沈芯菱小手拿不稳, 零钱散落在地,她就蹲下来捡。 那位叔叔在一旁嘲笑道: “你爸爸妈妈不供你念书, 让你这么小就出来当乞丐?” 沈芯菱听了,觉得很受伤害, 这时,路边一个阿姨走过来, 一边帮她拾硬币一边夸奖她: “别听他乱讲,你是个孝顺的孩子, 像你这样的孩子,以后一定有出息。” 一个叔叔,选择用言语刺痛她, 一个阿姨,选择用行动鼓励她。 尽管多年后,她记不得阿姨的样子, 却还记得当时感受到的温暖。
那时的她懵懵懂懂, 日后却领悟到了一个道理: 也许我们不经意的一句话, 就能在对方生活中起到作用, 可能是伤害,也可能是鼓励。 那我们说过许许多多的话, 做过了许许多多的事, 岂不是能够影响生命的轨迹? 什么是以爱待人? 就是在别人身上看到自己的责任。
03
100个人吃饭,就有100个人开心。 国小四年级,沈芯菱与电脑相遇, 不但兴趣高,而且上手非常快。 母亲了解到她的天分后, 几经考虑,决定买一台电脑。 为了这笔钱,到街坊那里去借, 人家听了,冷言冷语道: “没钱还学电脑啊,先顾肚子要紧!” 最后,母亲变卖了佩戴多年的玉饰, 东拼西凑好不容易凑够了电脑钱。 看到电脑时,沈芯菱感到心痛: “从买电脑的第一天开始, 我便暗下决心,绝不可以拿来玩游戏, 等到将来有能力了, 一定要赎回属于妈妈的回忆!”
人生的转折,发生在11岁那年。 中秋节后,她去阿公家里玩, 一推门就看到阿公愁眉苦脸。 阿公说:“家里的文旦柚卖不出去, 一年的辛苦就要白费了。” 沈芯菱说:“那我帮阿公吃啊。” 阿公拿手指比划了一个“三”: “傻孩子,家里有3万斤呢。” 看阿公那么苦恼,沈芯菱也很难过, 回去不久,她突发奇想: 网上不是可以发电子邮件吗, 何不想办法发给那些企业看看? 于是,她上网搜索相关信息, 一次就寄出了上百封, 没几天,果然就收到回信订购。 沈芯菱趁热又发出上百封邮件, 3万斤的文旦柚被抢购一空。
看到网络的“魔力”后, 沈芯菱开始苦读计算机技术, 买了不少二手电脑书自学, 实在没有二手书,就跑去书店, 在那里站着把书中的内容读完, 拿着小本子记下其中的关键。 为了学电脑,常常熬夜到凌晨。 那时,家里开了一家平价商店, 生意刚有起色,对面的大型超市开张了, 生意一落千丈。沈芯菱想了想, 对母亲说:“现在有种电子商务, 可以在网上卖东西,妈妈会做成衣, 不如我架设一个网站来卖服装?”
那段时间,每天一下课, 沈芯菱就要忙到三更半夜, 不断地尝试和摸索, 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 终于架设出一个简单的网站。 在收到第一笔50件订单后, 全家人看到了希望。 沈芯菱有了信心,又帮阿公架设网站, 自己制作图片、撰写文字, 第一次将农产品和网络销售结合, 不但解决了阿公的苦恼, 还帮周边果农打开一条销路, 创下卖出十多万公斤的最高记录。 当时,沈芯菱才12岁。
这两次成功架设的经验, 迅速让沈芯菱的名气流传开来, 越来越多的人上门托她帮忙。 半个月后,她拿到生平第一份酬劳, 准备给爸妈一个巨大的惊喜。 没想到的是,母亲接过红包, 将里面的钱拿出来递给她, 单单把空的红包揣在兜里: “芯菱,我们没有能力栽培你, 老天爷给了你这么好的天赋, 如果你有多余的心力, 就把它用在和我们一样为生活所苦的人身上。 一个人吃饭,只有一个人开心, 要是这碗饭足够多,分给100个人, 这个世界就有100个人开心。”
母亲的话让沈芯菱为之一震。 她想起身边那些读不起书的孩子, 如果他们能像自己一样学到技术, 是不是还可以帮助到更多的人呢? 于是,她将后来收到的酬劳分成两份, 一份用来帮困苦学童,一份用来增添设备。 12岁到14岁那两年之间, 她不断地接单,架设了30多个网站, 包括服装、旅游、工商、医药、传播, 有时候忙得焦头烂额,靠打点滴支撑。 短短两年,她赚到了一百万新台币, 随着收入增多,她捐出的善款也越多, 只留下少部分的钱增添设备, 一家人却还住着简陋的房屋。
04 当别人质疑你的时候,先不要急着愤怒。 13岁,沈芯菱升入六年级, 一次老师发考卷,她拿到100分, 正开心得不得了,扭头一看, 身边的男同学低着头, 默默看着五十分的考卷难过。 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沈芯菱发现, 这位同学并不是脑袋瓜不好使, 家里农务繁杂,他回家必须干活, 到了课堂上经常会打瞌睡。 看到男同学用很短的铅笔写字时, 她突然想到自己曾经也这样艰难, 便在心里发愿,一定要帮这些人。
越是家庭贫困的孩子, 越是得不到好的教育资源, 也就越发感到未来没有希望, 因此陷入自暴自弃的恶性循环。 当时,在线教育正是热门话题, 沈芯菱找了一些宣传手册来看, 一年的费用居然高达十几万新台币。 “这能有多少孩子用得起? 教育不应该是公平的吗? 大家说教育是改变贫穷最好的途径, 可为什么教育机会要和金钱成正比?”
于是,她到处收集资料, 开始架设“安安免费教学网”。 为了筹措建设网站的费用, 一连接了3家公司的网站业务, 加班加点,独自熬过无数夜晚。 为了自制教材,她四处借课本、参考书, 到图书馆、书局收集类目资料, 看人家成功的网站如何做音效、动画、题库。 经过了一年的努力,网站终于上线。 她又自掏腰包印制海报、传单, 发动身边的人去各地宣传。
安安免费教学网
安安教学网一上线, 第一年就有70万人使用, 十年间有450万人上线学习。 劳累和压力让沈芯菱瘦了一圈儿, 但接到孩子、家长的感谢信和成绩单时, 沈芯菱感到前所未有的快乐。 不久,她又想办一个实体教室, 便四处借鉴成功经验, 独自撰写企划、制定教材, 通过网络联系有善意的大学生来支教。 在她生长的云林,这个贫困的地方, 谁都不相信她能把这件事做成。 可就在月底,两个大学生来到云林, 敲响沈芯菱的家门后,当即怔住了。 他们没想找自己来提供帮助的, 居然是一个14岁的小女孩。
在建立实体教室时, 沈芯菱也遭遇过别人的质疑。 7月的一天,她顶着大太阳, 抱着一大叠传单去街上发, 两个阿姨刚拿过她手里的传单, 一看是提供免费的教学课程, 马上丢进垃圾桶里: “现在的骗子越来越精明了, 居然让小孩子出来骗钱。” 沈芯菱听了,觉得非常挫败和委屈。 回家后,她气得把传单撂了一地, 母亲得知原委,便开导她说: “她们不相信你,也许是被骗过, 是大环境让她们不肯相信这种事。 如果你放弃了,她们就想,你真的是骗子, 如果你把这件事情做起来, 不就证明她们错了吗?”
沈芯菱捡起地上的传单, 又挨家挨户去扣门, 经常一发就发到夜里七八点, 被狗追,被蚊虫叮咬,被拒之门外, 一次不行,她就去第二次。 正是这份坚持、勇气和信念, 慢慢扭转了人们对她的态度。 开课第一年,就有75个学生来上课。 她非常感谢母亲说的那番话, 原来这个世界上做什么事都不容易, 哪怕是善举,也会受到别人的质疑, 当别人质疑你的时候,先不要愤怒, 站在别人的立场去想一想, 自己是不是哪里做得还不够好? 如果问心无愧,那只要保持信念, 付出的汗水总会开花结果。
05
在鸡蛋和高墙之间,永远站在鸡蛋这一边。 真正让沈芯菱名扬台湾的, 是她15岁发起的一次救助行动。 听说市面上柳丁一颗只卖一块钱, 起初她还以为是广告营销, 四处打听一番才确定, 所有果农都在贱卖柳丁。 彼时,正好是台湾选举期间, 政府部门每天开着宣传车, 在街上宣扬如何保障农民权益, 帮他们解决销路和售价上的困难。 沈芯菱越听越觉得讽刺, 一怒之下,奋笔疾书投给联合报, 大声质疑政府的不作为。
结果第二天, 报上就刊发农委会回应文章, 指责沈芯菱歪曲事实、无中生有。 沈芯菱气得一把将报纸撕掉, “这些人实在是太可恶了, 他们坐办公室,大笔一挥, 就让农民一年的辛苦白费, 嘴上说保障农民的权益, 却根本不关心他们的死活!” 于是,她四处奔波、拍照、采访, 将全部资料贴上网站,再次投报。 此举一出,台湾各地记者纷纷涌来, 立马在社会上激起巨大的反响。 得知沈芯菱这次是跟政府叫板,
许多亲戚都打电话来关问: 可沈芯菱对母亲说: “我不过是说的实话啊? 什么时候说实话也有错了呢?”
大人只看利弊,小孩才分对错。 柳丁的问题被越来越多人关注后, 沈芯菱发起了“全民吃柳丁”行动, 号召全台湾的人一起来帮农民。 在民意的驱使下,政府不得不做出回应, 发布了一系列保障农民权益的机制。 柳丁的价格一下子回升了三、四倍。 面对这样的结果,她自己都感慨: 原来个人小小的力量, 可以拓展到无限大, 爆发出一种巨大的力量。 只是,面对这个世界的黑暗和不公平, 有人选择视而不见,有人选择拂袖而去, 有人选择默默忍受,有人选择委曲求全, 而有的人,选择踏出那一步, 只是为了让世界向美好靠近。
韩国电影《辩护人》讲到: “以卵击石又怎么样? 石头再坚硬,也是死的, 鸡蛋再脆弱,也是有生命的。 岩石最终会化为沙, 鸡蛋则会孕育新的生命。” 沈芯菱知道,有光的地方,就有黑暗, 她也相信,心怀光明,就不惧怕黑暗, 重要的是让更多的人心里, 能荡开层层光的涟漪。
06
成功不是赢过多少人,而是帮过多少人。 13岁那一年夏天, 沈芯菱看见一位妈妈, 指着路边的工人教训孩子说: “你再不用功念书, 以后就跟那些人一样没出息!” 远处,一群扛着砖瓦的工人挥汗如雨, 一个个皮肤晒得通红。 听到那位妈妈的话,沈芯菱很气愤: “叠砖垒瓦的工人,捡拾垃圾的老人, 辛苦叫卖的摊贩,这些草根难做错了什么? 为何普通人对底层劳工的歧视都如此严重?”
凭借自己对底层人的认知, 她觉得该做些什么来改变大家的偏见。 于是她拿起了相机,一人骑车环岛, 走遍台澎、金马、兰绿,记录草根面孔, 发誓要保存一部“庶民生活史”: ● 竹七采摘凤梨的阿伯, 工作时戴两副手套才能避免被刺伤, 从早上七点多收到下午, 不论多么贱价惨赔,仍坚持要采收。 阿伯说:“这是天公给我的责任, 也是我做农夫的尊严!” ● 在沼泽地挖蚵仔的老奶奶,开贝壳时, 手指被割掉一块肉,戏称这是“红包礼”, 因为“几滴血会换来孙子的学费”。 ● 喷农药的老人常说: “不知是虫先死,还是人先倒。” ● 收垃圾的阿婆拖着大小包: “拖了十公里,只为换一口饭。” …………
沈芯菱在个人网站中写道: “我所记录的每一帧影像, 虽是不起眼的升斗小民和贩夫走卒, 却是最真实的呈现。 请执政者在廉洁和贪婪中, 记得那布满风霜的脸庞, 在富者和贫者中, 记得那彷徨无助的眼神。” 8年间,沈芯菱走访18万里, 相当于环绕台湾145圈, 访谈超过3600多位乡亲父老, 写了超过40万字的记录, 拍了30多万张照片, 制作成“草根台湾脸谱”, 吸引 2000万人次浏览。 她说:“我的终极理想很简单,就是把发言权交给那些在太阳底下默默低头流汗的人,让他们的声音被听见。”
草根台湾脸谱
从13岁到21岁,从少女到青年, 每一次出发,每一次拍摄照片, 沈芯菱都以自身经验为起点, 选择为底层发声,为他们战斗。 在思索着社会资源不公的同时, 她选择用实际行动去改变现状。 10多年里,靠着写作、演讲、做网站, 她将800多万新台币全部拿来做公益, 她谢绝了所有的捐助,独自承受压力, 不知改变了多少人的生活乃至命运。 整个社会还淹没在物质主义中时, 她已经找到了一种更高级的快乐: “所谓成功,不是赢过了多少人, 而是你帮过了多少人。”
07
我们可以想办法,让生命朝美好靠近。 大学乃至大学毕业后, 沈芯菱将收入全部投入到公益中。 那些钱对于她并不富裕的家来说, 无疑是改变生活质量最好的保障。 可家人还住在没有装潢的旧楼里, 楼下是成衣厂与店面,楼上是住家。 门前砂石车呼啸而过,扬起漫天尘土。 旁边是一片稻田,西部纵贯铁路穿过田间, 每隔几分钟就有火车“呜呜”经过。
对于女儿的所得, 父母向来鼓励她多移作“他用”。 母亲对沈芯菱说:“同样是人活一世, 爸妈这一生都在忙活自己的这张嘴, 你能为社会所用,是爸妈最大的幸福。 爸妈不能在金钱上给你支持, 但可以在精神上给你足够的爱和自由。” 回到家中,沈芯菱的生活依然朴素, 帮着妈妈做成衣,给隔壁阿伯卸货。 她早有能力脱离底层的辛苦, 却愿意让自己贴近他们的肌肤, 感受他们的汗水,帮他们照亮前路。
台湾崇高荣誉“总统创新奖”、 “台湾十大慈善家”、蝉联“总统教育奖”、 十大杰出青年、台大学生贡献奖等多项殊荣… 获选“台湾百年代表人物”… 《时代杂志》称她:“天堂掉落凡间的天使”, 《读者文摘》亚洲版称她为“少女慈善家”, 20岁时,她就已被载入台湾13本教科书, 成为了许多学生心目中励志的榜样。 每次接受媒体采访,她都不忘感恩父母: “是他们教会了我去怎样去爱别人, 是他们让我明白了,在这个世界上, 真正的贫穷不是没有钱, 而是不懂得怎样付出。”
一个十多岁的少女, 何以身上能发出如此巨大的光芒? 在《人间相对论》节目中的一段独白, 或许就是沈芯菱一路坚持最好的答案。 著名作家杨照问:“你是个快乐的人吗?” 她说:“以前我也感觉生命就两种态度, 一种是悲观,一种是乐观, 乐观的人就说,生命就像茶叶蛋, 因为有裂痕所以才入味, 悲观的人就说,对,所以你才值六块钱。 可后来看到那么多底层的普通人, 看到自己能为他们做出的改变, 我慢慢觉得,的确,很多事并不美好, 但没有关系,我们可以想办法, 让生命朝美好靠近一小步。 而我相信,这一点, 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做到。”
曾经有一个女学生, 因为悲观失望而自弃, 几乎走到了自杀的边缘。 但在听完沈芯菱的一次演讲后,
她偷偷写了一张纸条告诉她: 歌德曾经说过: “你若要为你的意义而欢喜, 就必须给这个世界以意义。” 沈芯菱身上发出的每一道光, 爱、信念、勇气、坚持和责任, 就是这一份欢喜最好的诠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