粑粑熬鱼,这道海边人的美食,其实是生活困难时期的产物。那时玉米是粗粮,白面、大米和猪肉一般渔民是很少吃到的,所以渔民常常是买相对便宜的玉米磨面,用自己打的鱼熬成一锅粑粑和鱼,是一年到头的主食。
那时的锅一般是七、八刃的大铁锅,烧的一般是山草和柴禾,锅底熬鱼,锅边贴粑粑,同锅熬制而成。现在,粑粑熬鱼成了餐桌上的美食,但工具、做法以及食材比过去还是有差别的。但仍然不失为有名的特色菜。虽然这道菜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叫法,有的叫鱼锅饼子,有的叫鱼锅粑粑,但做法却基本相同。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3集《时令》中,就有一道叫做“铁锅炖鱼贴饼子”的菜肴,它就是鱼锅粑粑,由此可见,这道菜流传甚广。鱼锅饼子最早在胶东沿海一带出现。
后来,随着大批山东人闯关东,这道菜被带到辽宁大连等地。在做鱼锅饼子时,焖的鱼一定要新鲜。有的只焖一种鱼,有的焖杂鱼。粑粑是在鱼焖好之前贴在锅壁上。这样一来,等到鱼焖好了,饼子也蒸熟了,而且粑粑还能熏染上鱼的香味,出锅以后越发黄腾腾、暄乎乎。
金黄的粑粑搭配喷香的鲜鱼,再美味不过了。那么,这道美食是如何做的呢?做好一道家常鱼锅粑粑,首先要选择好所用的鱼。有的人爱吃单一品种的鱼,通常是偏口、刀鱼、鲈鱼或者黄花鱼;有的爱吃杂鱼,一锅里面大小掺和,少说也有三五种,常见的有小长脖(偏口的一种)、黑鱼、黄鱼、刀鱼、黄花鱼等。
做鱼锅粑粑,最重要的是要用铁锅,这样做出来才够鲜美。铁锅加油烧热后,要用葱、姜、蒜、红辣椒爆锅,再倒入面酱或豆瓣酱炒香,然后加高汤或水。水开后,就可将鱼放入锅内,然后再次烧开锅,这个过程,锅底的火一定要旺,这样做出来的鱼才会香气四溢。
待鱼锅内热浪翻滚,锅壁也滚烫了,这时才可以贴粑粑,否则粑粑贴不住,就会滑到鱼汤里。贴粑粑是个技术活儿,要想粑粑既香甜又松软,和面是有讲究的。过去农村的粑粑基本都是用纯玉米面做的,这种粑粑玉米味浓郁,但质地结实,不够松软,吃起来口感也比较粗糙。后来人们琢磨着将豆面或者白面掺入玉米粑粑,按一定比例调和出新做法。至于哪一种面多,可视个人口味而定。
对于新手来说,贴粑粑的确不是件容易事,团粑粑之前,双手可以先蘸点清水,这样粑粑面就不会沾到手上了,团的时候不要把粑粑团得过扁,这样贴在锅上就会特别大,也不成形,可以团得稍圆一些,贴的时候用力往锅壁上一拍,自然就成扁圆形的了。此时锅底的火一定要旺,以保证锅壁的温度,否则粑粑很容易贴不住。如果喜欢吃带有鱼汤的粑粑,可以将粑粑贴得稍往下一点,这样鱼汤翻滚时就可以浸到粑粑上了。
接下来就是焖煮的过程了,盖上锅盖,用文火将鲜鱼在锅里不紧不慢地炖着。渔家有“千滚豆腐万滚鱼”之说,意思就是鱼不怕炖得时间长一些,因为这样才能入味。
鱼的鲜味夹带着玉米粑粑的香味扑鼻而来,粑粑经过约半个小时的浸泡,鱼汤的鲜味都浸入了里面,浸在鱼汤里的部分闪着油花,透着浓香,这是鱼锅粑粑中最为精彩、最具风味的部分,也是众人争相竞食的部分。 荣成休渔船帜就要出海啦,欢迎朋友们来品尝“新鲜鱼烀粑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