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玲,一个普通农村妇女,她用二十个春夏秋冬,诠释“孝”和“爱”的传统美德,自从走进这个村,走进这个家,她用她的勤劳俭朴、热情善良努力尽好一名妻子、媳妇和母亲的责任,是远近闻名的孝顺媳妇。 ![]()
孝顺公婆 人人传颂的好儿媳 张洪玲1998年从斥山街道东泊子村嫁入北庙山村,那时年仅22岁的她是斥山渔业公司的一名年轻女员工,结婚仅一年的时间,她的婆婆罹患帕金森综合症,坐位起立困难、运动迟缓、生活难以自理,经过威海、荣成等多家医院诊断,病情不见好转,只能靠吃药和外人帮助勉强生活,她便早起伺候婆婆吃饭,送孩子上学,白天上班工作,晚上又给婆婆洗漱擦身,冬天,为了老人不吃凉饭,她就用一个小盆倒半盆开水,将饭、菜放入盆内温着一口一口地喂老人。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然而婆婆老人却是久病床前有孝媳。这些繁琐的事,她一做便是二十年。 ![]() 2005年,经医院诊断,公公罹患肺结核,在住院治疗期间,照顾老人的重担全部落在了张洪玲一个人身上,她在公公的病榻前守候了整整四天四夜,喂饭、端屎、擦澡、按摩、守夜,成了公公的特护。每次给公公喂药,她都先试试水烫不烫,再把药放到老人的嘴里,让老人用吸管吸水把药吃下去。 ![]() 考虑到家里两位老人的情况,张洪玲权衡再三决定辞去工作,专心在家伺候老人,公公经过两次住院治疗,情况虽有所好转,但她却因此背负了几万元的债务,为了不让在外开出租车的丈夫太过辛苦,又为了兼顾老人的饮食起居,她主动在沿街摆起了烤地瓜摊,以补贴家用,这一摆又是六年的时间。公婆逢人便说:“我家的媳妇真是个好媳妇,我们知足了。”
敬爱父母 久病床前的好闺女 2012年,张洪玲的老母亲诊断为老年痴呆,说不清楚话,认不清楚人,张洪玲在悲伤之际,柔弱的肩膀上又添了一道责任。2015年,她的老父亲诊断出食道癌,这对于这个脆弱的家庭无疑又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是张洪玲并没有倒下,她知道只有自己担起四个老人的担子,丈夫才能安心工作,孩子才能安心读书,这个家才能走下去。她开始了“一天两线三点”的生活,每天早上五点起来做好丈夫孩子的早饭,之后回东泊子的娘家,为老人烧暖热炕、做好老人一天的饭食,伺候老人洗漱、穿衣、上厕所、吃药,随后回到北庙山村的公婆家,伺候老人日常起居,回自家收拾碗筷、洗衣服、做家务,临近中午,她又回到娘家,查看老母亲的情况,帮他们收拾饭桌,换尿不湿,重复这一整套流程。 ![]() ![]() ![]() 张洪玲说她最难的时候,是2015年末,妈妈和婆婆两位老人同时住院,轮番的手术轰炸,让她的身体和精神一直处于极度崩溃的边缘,威海国安医院的医生考虑到这家的特殊情况,把两位老人安排在同一间病房,张洪玲就在两位老人的病床中间支起了简易的折叠床,给两位老人喂饭喂水、擦洗身子,手术之后的几天,怕老人发生意外情况,张洪玲经常是半夜惊醒,等老人情况稳定了,她又不间断的起夜为老人端屎端尿,半个月的住院时间,老人的身体见好了,她整个人却消瘦了一大圈。人们常说,老人难伺候,她却不嫌脏不嫌苦不嫌累,用自己的关怀和细致,把老人伺候的舒适到位。 ![]()
言传身教,优秀女儿的好典范 身教胜于言教,为了培养孩子成才,她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做对社会有所作为、有所贡献的人。由于丈夫工作忙,老人又无力帮助照看,孩子上学的接送、生活照料的工作,基本上全由她一个人承担。在她的教育下,女儿的学习成绩始终在班里名列前茅,曾连年被评为优秀生,现在更是以优异的成绩成为了山东师范大学的免费师范生,是全家人的骄傲。 ![]()
和谐邻里,共筑文明的好村民 张洪玲在生活中,总是为别人着想,她与亲朋邻里友好相处,做到以诚待人,不计小节。每当左邻右舍遇到急事,她都会及时赶到,伸出援助之手。 ![]() 温馨的家庭是和谐社会动力的源泉,张洪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倡导了全民文明,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孝道的精神,“尊老、敬老、爱老、养老、助老”的传统美德。情系老人,情系村民,彰显了一个先进农民的优秀品质。她的爱发自于内心,从没有随着物质、荣誉而浮动,在村民的称赞中,她显得更加简单朴实,在日渐喧嚣的世界里,她的爱,她的行动,给我们吹来了一股和谐社会的春风,让所有人的心中也渐渐的沉淀了许多许多的爱。 ![]() 来源:港城石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