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时候,他们和日寇浴血奋战,九死一生;现在,他们都老了,却有同样忘不了的岁月、忘不了的人。王连奎,88岁,荣成市海崖村人。记者到王连奎家的时候,他正坐在楼下乘凉。他身穿一件白色老人衫,头戴解放帽,说话干脆利落,似乎还有着早年在部队的习惯。
通过交谈,记者了解到,王连奎14岁就当了兵。“当时,还在上学,校长给我们做演讲,说前线战场上打得火热,战士们甘洒热血保卫祖国。我听得热血沸腾,心想好男儿就要当兵,保家卫国,早点把鬼子赶出中国。”说着,王连奎的手挥舞着,仿佛在向我们展示当年的情景。 很快,年幼的王连奎就瞒着家里人跑去石岛独立营参了军,成为部队最小的一名战士。“当时,部队领导说我太小,不能拿枪,让我去当通讯兵。我心想,只要能帮忙打鬼子,在哪都行,通讯兵我当得也起劲呢!”回想着年少的自己,王连奎的脸上满是笑容。 只是没多久,独立营被取消了,王连奎辗转到了东海军分区。他年纪小,部队战友都把他当弟弟看待。“小王,你知道真正的战场是什么样吗?你还小,还是在后方工作吧!”由于王连奎上过学,人也聪明,最后被分到东海军分区副司令手下当警卫员。 “或许是因为我读过书,部队里经常有人找我帮忙给他们家人写信。有一次,一位战友刚把新的内容告诉我,准备第二天送回家,结果他转身上了战场,再也没回来。那封信也因为找不到地址,一直没能寄出去。”王连奎告诉记者,那时候这种情况很多。上了战场,谁也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也许上一刻还在并肩作战,下一刻就倒下了。没有时间害怕,也没有时间思考。 王连奎每说几句话,都不得不停下来调整一下假牙。他的牙在一次战斗中全被日本鬼子打掉了。那是一场让王连奎难忘的战斗,当时部队正攻打驻扎在威海老城的日军,战斗是半夜打响的,一直打到第二天傍晚。“当时,敌人的指挥官拿着望远镜,咱们这边的情况被看得一清二楚。咱们的武器相对来说又有些落后,非常吃亏!”就在王连奎趴在地上向敌人射击时,一颗子弹猛地打进了他的下颚,当场震碎了满口的牙。随后,王连奎被战友抬出了战场。 经过手术,打进王连奎下颚的子弹被取了出来,但掉落的牙齿却再也不能修复了。“做完手术的两个星期里,我不能张嘴、不能说话,只能吃点流食。”休养了一阵子,伤势还没有完全好,王连奎就回到部队与战友们并肩战斗了。 “没有牺牲已经很好了。”摸着脸上的伤疤,王连奎的话语中有些哽咽。和那些失去生命的战友相比,至少他还能享受和平的生活,王连奎很知足。“那时候轰死了人,哪有棺材啊,都是挖个大坑埋在里面。我没死是我的幸运啊!” 就这样,王连奎在东海军分区待了三年。1947年,许世友到东海军分区阅兵,看到王连奎,很看好他,便将他调到自己身边当警卫员。“当时没想到会得到许首长的赏识,想到跟许首长去山东军区,就会离家更远,我也挺为难的。后来,我想起自己最初当兵志向,就坚定了下来,我一定要干一番事业。”王连奎说。 “许首长的枪打得可准了,他臂力大,就喜欢用匣子枪,一打一个准。跟在他身边,我没少学东西,我很感激他。”说起自己的首长,王连奎非常激动。“别人都说,许首长脾气不好,但是,我知道,他就是那种性格,真要有士兵受了伤,他比谁都着急!” 部队里的日子是充满变化的,王连奎在部队中不断忙碌着,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拼搏着,可是却不知道家中出了变故。 1950年,王连奎收到了家中姐夫的来信,得知母亲病了,他看着家书,眼泪止不住地流。“我当年偷偷跑去参军,这么多年,战事吃紧,我不能回去探望母亲,虽然有写信回去,但是还是对不起她啊!” 心中对母亲有着无限的牵挂,王连奎找到自己的首长,将家中情况说明,遗憾地离开了部队。“首长对我很好,战友对我也很好,我知道,如果我继续留下来,肯定会成长地很快,但是,我的母亲老了,我作为家里唯一的儿子,不能不回去尽孝,这就是忠孝不能两全吧!”想起自己离开部队时的情景,王连奎的语气很沉重。 战争早已结束,王连奎也有了自己新的生活,可是那段峥嵘岁月永远是他最宝贵的记忆,现在他还常拿出当年的老照片看着……
铭记历史,展望未来。“现在,仗打完了,人民生活越来越好,健在的抗战老兵却越来越少,知道那些故事的人也越来越少了。年轻人啊!要记住这段历史,记住国家、民族和先辈的不易。”王连奎语重心长地说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