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故事会的主人公叫周国友。年过花甲的周国友,风风雨雨40余载经营一家小磨坊。他是老磨坊的坚守者,是磨坊里的发明家;他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任白发尽染,岁月无情,但创业脚步却从未停歇。
周国友(左一)与员工交流技术经验。 “白面儿香,白面儿甜。”在父辈那个年代,一小块白面馒头足以让人垂涎三尺,过年难得包一顿白面饺子,那香气紧紧勾住人们的心,孩子们更是舍不得出去玩,呆在母亲旁边,等着开饭。饺子一落碗,有的顾不得烫嘴,就已经下肚,还有的先把黑面饺子吃完,再细嚼慢咽,慢慢品尝白面饺子的香甜,那是一年当中最幸福的时刻。 在荣成市人和镇人和村有一家老磨坊,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一直为十里八乡老百姓服务。40多年间,它完成了从古代石磨、近代小钢磨、辊磨粉机的发展演变过程。如今,这栋古老的石头房子依然是这个美丽村庄的标志性建筑,依然散发着浓浓的麦香。而这家面粉厂的厂长周国友,则是支撑、陪伴这家老磨坊跨越世纪而来的坚守者。 小磨坊的新学徒 1973年,人和村办起一家小磨坊,一台248型锥形磨面机、一台小型粉碎机、一台动力机支撑起整个磨坊。当时,正逢周国友高中毕业,被分配到小磨坊上班。“那时去只是当学徒,看着老师傅怎么操作,我就打打下手。干了2年,村里就把小磨坊改建成人和面粉厂了。”那一年,周国友才21岁。 新建的面粉厂招收白铁工,由于白铁管道设计原理复杂,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招聘公告贴出几个月,厂里也没找招到合适的人选,厂里内部人员更是没人报名此类工种。眼看着面粉厂即将建成,却面临着没有技术工人的困境,周国友决定率先一试。由于先前从未接触过白铁管道制作,周国友需要到文登培训学习5个月。“当时看着那些弯弯曲曲的管道,眼花缭乱,什么也不会,上学学到的物理知识完全不够用,压力很大。白天跟着老师上课,晚上一有空就接着学,电工、拉丝的技术我都学,宿舍旁边有一个洗澡间,里面有虫子,也没太有人去,晚上我就在那里学习,有时候容易犯困,我就不断拿凉水洗脸,以保持头脑清醒。”说着,周国友拿出一个厚厚的笔记本,是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盛行的塑料皮本,褪了色的本皮透出岁月的痕迹,但纸张保存得很完整,里面字迹工整,用不同颜色标记的公式符号密密麻麻,扉页上写着“人和大队周国友,一九七五年七月三十一日制”,这是陪伴周国友一生的笔记本。“笔记本里的公式、例题,对我来说至今都受用,有时候有些地方想不通,翻翻笔记本就能找到原理。”周国友认真地说。 1976年1月,人和面粉厂正式投入运营,不仅解放了大量劳动力,而且前来磨面粉的人能排起50多米的长队,盛极一时。“那个时候年轻,也没多想能赚多少工分,就想着要为厂子出份力,为社会多作贡献。” 老磨坊的坚守者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全国大部分地区盛行面粉增白剂,其过氧化苯甲酰成分能漂白面粉,但对人体呼吸道、眼睛、皮肤有损伤。面对市场上大量漂白面粉的冲击,周国友坚持不添加任何化学物质。厂里资金有限,他就自主设计研究机械,通过物理分解,减少机械对小麦的污染,缩短研磨时间,从而增加面粉的光泽。随后,周国友做了一项对比试验,将从外地购入的漂白面粉与自己加工的面粉放置在同一环境下,半个月后,漂白面粉手感如生石灰,且完全不生虫,工厂面粉已经生虫。“老百姓吃咱的面,就吃个放心,直到现在我们也坚决不添加任何东西。”十里八乡的老百姓只认周国友的面粉厂,只到这里买面。 组装机器、磨面、扛面、维持面粉厂的运营,这样的工作周国友一直干到53岁,在家人的劝说下,周国友决定辞去厂长职位,给年轻人更多的发展空间。但在这3年间,由于工作累且枯燥,年轻人换了一批又一批,面粉厂境况每日愈下,而且从上世纪80年代起,面粉厂由粮票改用粮折,面粉厂生产效率低,还欠着乡亲们很多存粮。用周国友的话说,做生意讲的是诚信,不能欠着老百姓的东西不还,只要他还有一口气,就决不能让面粉厂倒闭。2010年,周国友不顾家人阻拦,重返面粉厂主持工作。 面粉厂出了发明家 “在休息的那3年间,我经常出去旅游,每到一个地方,我会首先寻找该地民俗中的推磨器,不管是西北、东北还是西南地区,都流行石磨面粉机,它的磨擦线速达到每秒4米到5米,虽然速度较慢,但依然会破坏营养成分。”2011年,周国友在《粮食加工》期刊看到一篇《关于石磨小麦粉工艺的探讨》的文章,文中提到石磨小麦粉的优点,给他极大的启发。周国友决定利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试一试。“为了能够一心一意研究机器,我决定退居二线,将面粉厂交给一位跟随我干了多年的小伙子,他主持工作我也放心。”不会使用电脑的周国友只能手画图纸,光图纸就用了整整一麻袋,经过几个月的潜心研究,周国友拿着厚厚的一摞图纸和理论说明资料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发明专利验证十分严谨,为了防止出现抄袭因素,甚至拿出上世纪30年代德国的发明图纸作对比。”2014年,周国友的杠杆磨粉机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认证。 有了发明专利,周国友就开始着手制作机器模型。由于这种杠杆磨粉机的石磨平滑无磨齿,所以石磨的切割弧度十分重要,弧度稍微有所偏差,要么碾压不到粮食,要么就压力过大。为找到合适的角度,周国友只能不断试验,自己动手切割,在浪费了好几块大石磨后,周国友终于将石料切割成功。历时一年半,周国友终于制作出杠杆磨粉机模型。 这种杠杆磨粉机采用杠杆原理,利用间隙的变化碾压粮食,以压力代替速度,限速小于每秒1米,极大地保留了粮食的营养成分,而且具有省电功能。“古代石磨因为有磨齿,时间久了,磨齿就容易被磨掉,容易污染粮食,而这种杠杆磨粉机,磨出的面一点也不发热,保持粮食的原有成分。但现在我们这个压力制造程度还没有达到完美,我还在寻找能够将这项技术实现工厂化的厂家,将这项技术推广下去。” “现在年轻人做事情总是把利益放在第一位,其实踏实把事情做好,效益自然就来了。现在我岁数大了,能尽自己的力量为后人留下些有价值的东西,我这一生也算是有所价值。”周国友笑着说道。
周国友正在检修机器。
记者感言 人生最难能可贵的是一心一意做好一件事,将一项技术研究透,为事业倾情奉献。周国友就是这样的人,一位心无旁骛的磨面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是他的人生信条。他不断探索、创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发明创造并不是科学家的专利。活到老,学到老,善动脑,肯钻研,这也正是万众创新的源头和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