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记忆里,年年都要晒地瓜干,地瓜干的质量也在逐步提高。如今的地瓜干不像从前那么干巴,而是柔软得很。地瓜干外表还有一层淡淡的白色糖霜,吃起来和柿子饼差不多,但是却有着独特的风味。咬一口艮揪揪如同果脯,嚼起来粘绵绵好像年糕,品起来甜丝丝类似蜜枣。于是,有人就干脆把地瓜干叫“地瓜枣”了。
小学时,我念过一篇课文——《千人糕》,说的是吃一顿年糕是很不容易的。若要比较起来,晒制地瓜干要比做“千人糕”麻烦好几倍。
秋天,地瓜收刨回家后,要放在院子里存放半个多月,使其糖化变软。立冬之后,温度逐渐降低,就开始晒地瓜干了。
第一步,烀熟切片。这活很累人,又不能拖拉,为了提高工效,各家的妇女们就会结伙互相帮忙。糖化后的地瓜烀熟,去皮后,稀软粘手,要切成片很不容易,一不小心就会把地瓜弄散切不成片了。不过这也难不倒巧手的妇女们,三五个妇女在一起,打着哈哈跟闹着玩儿一样,一上午就帮完一家。要知道,哪一家烀熟的地瓜都是一二百斤,干完这些活儿是很累人的。
第二步,晾晒定型。切好的地瓜片,摆放到筐子、箅簕一类的托盘上,拿到室外晾晒。晾晒三五日,当地瓜片收水成型不稀不粘手,可以动弹了,这时要把地瓜片全翻动一遍,不然,晒得太久的地瓜片粘到器具上就不好揭了。此后,要经常翻动,力求晒得均匀。
第三步,捂糖霜。地瓜片晒干就可以捂糖霜了。这里说的“干”,是指地瓜片晒成褐红色,外表干了一层皮,不粘手了,其实湿度还在50%左右。
立冬后气温大约10C°左右,适宜地瓜干长糖霜。把地瓜干放在尼龙袋子之类的器具里捂起来,大概一个星期左右,地瓜干上就会长出淡淡的白色粉末。老百姓说是长“白皑”了,文化人说是长“糖霜”了。糖霜是一种有益细菌生长出的有甜味的白色粉末。这时要勤翻动,让它们互相传染,加快糖霜的生长速度。半月后,地瓜干全长满了糖霜,也就终于变成“地瓜枣”了。
捂糖霜是制作地瓜干最关键的一步,必须勤检查,勤翻动。如果温度过高,或湿度太大,地瓜干就长不了糖霜,反而会发霉变黑,成了人畜都不能吃的毒物。
地瓜干的晾晒制作过程中,没有使用任何添加剂,是在冬季的天然温度、湿度里,吸取天地之精华而形成的一种美食,没有改变地瓜原来的属性,却比地瓜好吃许多倍。